学校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学校设有17个本科专业、19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教职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57%;拥有法学、法律、公共管理、纪检监察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介绍培养特色
华东政法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具有40余年的研究历史,尤其在区域国别法的研究领域积淀深厚。华东政法大学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国际法和法律史研究生学位点,4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国别法专家和实务人才。近年来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也发展迅速,在比较政治、国际政治、法律翻译等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已走在同行前列,形成了“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区域国别科研与人才培养特色,在普通法国家、欧盟、金砖国家、非洲等区域具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 参与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法律史、国际法、政治学、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均为我校优势学科。其中,法律史学科于2007年获批
“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市唯一的法学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成立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获批“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法律史学科同时也是全国一级学会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地。2016年又获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世界法律文明研究)。我校国际法学科于1996年获批“司法部重点学科”,2015年在中国法学会指导下设立“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我校政治学、外语等学科近年也发展迅速,入选“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等平台。2022年,以国际法、法律史学科为建设主体,我校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成立“涉外法治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法律文明与国别法”和“金砖国家引领全球法律治理机制”。 2024年,我校获批
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学位点,开始招收区域国别学硕士研究生;同年,在法学博士(涉外法治专项)招生中设立“重点区域国别法方向”,开始招收区域国别法方向博士研究生。2025年,为进一步整合区域国别学研究力量,成立“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隶属我校涉外法治研究院,作为我校区域国别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单位。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归属法律学院,研究生入学后学籍管理由法律学院代管。
专业方向
1. 区域国别法
区域国别法方向充分发挥我校在外国法、比较法领域全国领先的优势,开展区域国别法律文明的整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法国家、欧盟国家、金砖国家、非洲地区的法律制度。本方向在区域国别法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曾出版《区域国别法律发达史丛书》(12卷本)《法律文明史》(16卷本)等重量级作品,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多人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在区域国别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2. 全球与区域治理
全球与区域治理方向关注全球治理以及区域治理的重大问题,强调地域差异和区域特色。从区域国别状况分析、国外重大事件分析研判等方面切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团队研究聚焦全球治理问题与欧洲、美国、东亚、非洲等重点区域国别的区域治理,连续多年招收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生,主办《比较政治学前沿》等集刊,自2014年以来连续十年发布全球治理指数(SPiGG)和国家治理指数(NGI)。
师资力量
总体介绍
本学位点为交叉学科,集合了我校法律史、国际法、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多学科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师资力量,目前共有教师30余名,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专任教师均获博士学位,其中8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多人在海外名校获博士学位、在对象国有长期访学经历。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中多人入选重要人才计划,其中包括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专任教师中多人兼任重要学术兼职,其中包括: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会长等国家级、省部级学术社团领导职务。
骨干师资简介
(区域国别法方向)
李秀清
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研究领域为比较法律史。
韩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涉外法治学院院长、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普通法学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会长。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研究领域为民法、涉外法治。
杜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院院长、涉外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研究领域为国际法、金砖国家法律。
于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研究领域为法律史、英美法。
伍巧芳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外国智力工作分会理事。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研究领域为美国金融监管、英美合同法、法商翻译。
余素青
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领域为法律翻译、法律语言。
程迈
教授、硕士生导师。涉外法治研究院教授、区域国别学教研室主任。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研究方向为非洲法。
王海军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法学》编辑部编辑。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英才、上海市社科新人。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法。
孙煜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智库成果多次正国级领导人批示,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一等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青年菁英。研究领域为区域国别法学、卫生健康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以及国际关系学。
方芳
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学院区域国别研究方向负责人。兼任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欧盟数字规则。
宋丽珏
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法律翻译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法律翻译。
冷霞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法律史、英美法。
李明倩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大常委会法律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国际法史、法律翻译。
张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欧盟法研究会秘书长。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研究领域为国际法、欧盟法。
刘岳川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秘书长。研究领域为美国法、国际投资法。
史志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研究领域:日本法、中日近代法律史。
陈文婧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研究领域为公司法、印度法、南非法。
费秀艳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砖国家研究院南亚研究部主任。研究领域为印度法、国际经济法。 【说明】本学位点为交叉学科,全球与区域治理方向的骨干师资信息暂未列入上述介绍,后续将结合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情况更新发布。
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等融入课程建设与教学为指导,立足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扩充复合性专业知识背景,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夯实学生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深化专门领域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尤其是从国家战略实现进程中发现问题,在区域国家的政法经社制度和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分析问题,灵活运用自身交叉学科知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对国家战略有着完整准确认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已任的专业人才。
培养方式
基本学制为3年。一年级以课程教学为主,强化文献检索能力,扩大知识视野;二年级以课堂研讨为主,提升科研能力,确定个人研究方向;三年级集中撰写学位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应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社会实践。 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期间,完成区域国别学专业必修课,同时应选择至少一个区域国别专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定期邀请实务界专家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务经验。积极推动与实务机构共享资源学术资源、共同开展案例教学与实践模拟、共建学生职业发展平台。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
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国别法概论,全球与区域治理概论、比较法专题、比较政治学、世界历史与地理专题、世界经济、科技与法律专题、田野调查方法与智库写作、英美政治与法律专题、欧盟政治法律专题、非洲政治与法律专题
部分选修课程
区域国别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南亚与东南亚政治与法律专题、人工智能驱动的区域国别法律翻译实践、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概论、全球出口管制研究、对象国语言
05报考信息
招生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140700
招生院系:法律学院
交叉学科培养平台:涉外法治研究院、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中心
专业方向:区域国别法、全球与区域治理
接收推免人数:4人
报考条件
参见《华东政法大学2026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中有关报名。
本专业为交叉学科专业,报考人员本科专业不限,欢迎具有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报名时间
我校接收校内外推荐免试研究生系统的开放时间为2025年
9月9日(周二)12时至9月15日(周一)12时。各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复试时间,具体以各招生单位公布通知为准。报名方式
符合申请条件者可注册登录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系统(https://yz.ecupl.edu.cn/#/homeIndex)进行推免生预报名。登录后选择“普通推免”项目填写相关信息。每人只能填报一个申请志愿。
联系方式
对于本学位点招生培养等事宜,如有进一步咨询,欢迎致电或邮件联系。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办公室,联系人: 耿老师,电话57090337 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办公室,联系人:孙老师,电话62071547 邮箱:2368@ecupl.edu.cn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